新闻中心

声治疗主观性耳鸣的临床意义

新闻类型:行业资讯 日期:2018-08-07 10:58:00 作者: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声治疗主观性耳鸣的临床意义

孙永柱,罗家胜,刘志,孙娟,

崔鹏程,高鹏飞,赵大庆,陈文弦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目的:观察主观性耳鸣患者的耳鸣音调、响度、掩蔽曲线的心理声学测试结果,探讨耳鸣掩蔽声治疗结合心理治疗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40 例主观性耳鸣患者,应用听尼特患者管理和问诊评估模块进行详细问诊,耳鸣测试模块进行耳鸣的心理声学测试,包括耳鸣音调匹配、耳鸣响度匹配、残余抑制试验、最小掩蔽级和掩蔽听力图(佛德曼掩蔽曲线)等5 项测试。声治疗1 次/d,每次30 min,10~15 d 为1 个疗程,必要时治疗2~3 个疗程,治疗期间不采用其他药物和治疗方法。

结果:40 例患者完成第1 疗程(1 个月)治疗后,痊愈4 例(10%);显效15 例(37.5%);有效7 例(17.5);无效14 例(35%),总有效26 例(65%)。耳鸣的测试诊断及掩蔽声治疗均未出现严重副作用。

结论:掩蔽声治疗是一种生理性疗法,简便、安全、无明显副作用,为治疗未明确病因主观性耳鸣的首选方法。同时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消除患者对耳鸣的心理障碍,使其适应、减轻耳鸣的影响也非常必要。

 

讨论

耳鸣是机体耳蜗对缺血的一种早期表现,是在无外界声刺激或电刺激时人体产生耳内或脑内的声音感觉,是许多疾病累及听觉系统的症状及不同病理变化的结果,是大脑听觉皮质对蜗神经末梢放电活动的反应,与耳蜗功能有关。耳鸣的诊断不难,但发病机制不清楚,且大多数患者病因不明确。心理情绪的变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颈椎病、耳毒性药物使用、噪音暴露等均可诱发耳鸣。由于长时间耳鸣能导致听力损失,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对耳鸣的预防及早期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能准确、有效、系统地对耳鸣进行客观评估、检测,就可以确认耳鸣症状的客观存在,量化耳鸣的临床特征,有助于阐明耳鸣的发生机制,为临床治疗和康复提供更多准确的信息,同时使治疗更有目的性。 

本研究,40 例患者耳鸣频率匹配结果:<1000 Hz4 例;1000~3000 Hz 10 例;>3000Hz26 例。响度匹配结果:0~5 dB SL 9 例;6~10 dB SL 22 例;11~15 dB SL 7 例;16~20 dB SL 2 例。最小掩蔽级(佛德曼曲线)测试结果:1 型,汇聚型18 例;2 型,分叉型7 例;3 型,叠合型7 例;4 型,间距型4 例;4A 型,离散型2 例;5 型,持续型2 例。残余抑制测试结果:完全阳性5 例;部分阳性23 例;阴性11 例;反弹1 例。耳鸣患者中汇聚型最常见,汇聚型耳鸣多为蜗性耳鸣,Ⅰ型的患者掩蔽声治疗效果最好,研究发现掩蔽声治疗的原理可能是通过给予与耳鸣频率接近的刺激声,来影响该频率的传导通路,通过对内耳中毛细胞离子通道的作用,抑制异常的离子通道引起的耳鸣。佛德曼曲线与耳鸣治疗效果关系密切,后抑制效应检测观察到耳鸣患者后抑制效应检测多为阳性或部分阳性,掩蔽声治疗的前提是后抑制效应阳性或部分阳性。本研究第1 疗程治疗后,痊愈4 例(10.0%);显效15 例(37.5%);有效7例(17.5%);无效14 例(35.0%),总有效26 例(65.0%)。对耳鸣掩蔽曲线及后抑制效应的检测结果提示,多数耳鸣通过掩蔽声治疗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同时掩蔽声治疗是一种生理性疗法,简便、安全、无明显副作用,可作为治疗未明确病因的主观性耳鸣的首选方法。

 耳鸣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情绪,但个体对耳鸣症状的感受及心理反应差异较大。因此,耳鸣治疗方案应采取个体化而不适宜采取统一的治疗方案。国内学者认为,现在习服疗法使患者可以在3个月内基本适应和习惯耳鸣,而数年前的TRT 疗法需要6个月才见到疗效。本组患者按照2、3 个疗程治疗,得到较好的疗效。另外,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消除患者对耳鸣的心理障碍,使其适应以减轻耳鸣的影响也非常必要。

随诊发现本研究中部分患者,耳鸣频率匹配、响度匹配无明显改变,2 例患者佛德曼曲线测试由初诊时汇聚型转为为复诊时的间距型和分离型,其原因可能是佛德曼曲线的变化与耳鸣主调改变有关,耳呜的频率改变,其最小掩蔽级也随之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佛德曼曲线类型改变。因此,耳呜掩蔽声应尽量选取宽频并贴近自然界的声音,尽可能降低耳鸣主调漂移、佛德曼曲线改变带来的影响,减少患者对掩蔽声的不适。因检测病例数所限,未能按照病程长短、年龄、性别等临床因素分组对耳鸣患者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总结、归纳,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探讨耳鸣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