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06年第51届欧盟助听器验配师年会的报道

新闻类型:行业资讯 日期:2006-10-24 作者:微迪数字 文章来源:微迪数字 浏览次数:1086

人类嗅觉辨别各种味道的机制和听觉机制是一样的,而嗅觉在人类之间的交流中起到的作用也和听觉一样的,嗅觉的康复原理在某种意义上也和听觉一样的,对嗅觉的研究似乎可以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听觉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角度。这是德国Bochum大学著名医学教授哈特博士在刚刚闭幕的第51届欧盟助听器验配师年会宣读的一篇论文。来自法兰克福大学医学院耳鼻喉系的格斯托特勒教授,介绍了在同侧植入人工耳蜗时仍然保留了病人的残余听力的最新研究成果,更是引起了与会专家的极大兴趣和高度关注。从本次会议的论文题目看来,可谓无所不包,丰富多彩,涵盖听力学检测、康复、教育、预防等各个方面。正如组委会副主席布雷克在其开幕词中写道“今年十月在法兰克福召开的第51届欧盟助听器验配师年会将听力学、医学和检测技术所取得的最新成就一一展现给来自全球各地的参会者。”因此,笔者在此第一时间将本次大会的成果介绍给国内的读者。

行业并购余震未消

本次大会最引人注目的行业新闻便是本月12日刚刚公布的瑞士峰力听力集团以33亿瑞士法郎收购丹麦助听器生产商瑞声达公司。由于该并购规模巨大,反响强烈,似乎整个行业还没从余震中清醒过来。其实,早在年初,美国著名的《听力评论》杂志便预测到在2006年行业并购和重组将会是今年一个重大事件。此时据年终尚有两月之余,世界排行第四的助听器生产厂商便更换了东家,而峰力公司则因此从第三名一跃占据了全球助听器老大的座位。根据业内人士的分析,此次并购金额巨大、涉及员工人数众多,势必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不可忽略的连带效应。在会期间,笔者就本次收购可能产生的影响采访了参加会议的听力学家、助听器验配师、学者、供应商和厂商等,他们纷纷表示虽然这次并购是一次商业行为,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合并后的峰力-瑞声达集团将进一步加快现代助听器工业发展的步伐,将对产品开发、助听器验配技术的提高、听障人群的康复等产生重要影响。笔者尤其关心此次并购将会对中国助听器市场带来什么影响。对此者采访了峰力公司全球执行总裁夏皮罗博士。他认为中国是目前全球助听器发展一个重要市场,瑞声达早在八十年代便进入中国,形成一定规模,峰力虽然进入中国市场较晚,但是近期发展迅速,因此,二者的合作能够为中国听障人群提供更多的助听器技术和产品选择。同时,由于两个公司均在国内设有工厂,因此,有可能提供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广大的中国听障人士将可能是此次并购的最大受益者。

助听器新技术层出不穷

在本次大会上,笔者注意到开放式助听器在继续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在助听器耳背机外壳和声音连接系统等方面呈现出新的重要趋势,其中耳道式接受器技术(receiver in the ear, RITE)和细管微型耳背机(thin tube Mini-BTE)值得我们的关注。其中耳道式接受器技术主要指的是助听器的接收器不再装置在耳背式助听器的机壳内,而是安装在耳塞中,这项技术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避免声反馈、佩戴舒适、没有堵耳效应、音质好。不同的厂家对此项技术有不同的名称,如耳道式接收器(receiver in the canal, RIC), 耳廓式助听器(post aurical canal, PAC)和耳上式助听器(over the ear, OTE)等。细管微型耳背机其实在一定意义上包含了前面提到的耳道式接受器技术,因为,前者作为一项新型传声技术装置是实现后者的基础。我们知道传统的传声系统包括耳钩、声管和耳模这三个主要部分。由于模拟技术的限制,因此,对传声系统的调制和改良成为早期临床听力学家的主要技术手段,比如增加声管的厚度可以保证大功率助听器的使用,而广为人知的耳模的喇叭孔则一直是突出高频放大的主要手段。但是,数字助听器的高度发展催生了细管微型耳背机,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我们对传声系统的认识。从外形来看,耳背机使用细管技术,遗弃了耳钩,将声管的内径大大减小,同时用各种标准型号的耳塞替代了因人而异的耳模。这种结构的变化无疑给助听器使用者和验配师都带来了许多益处:没有坚硬的耳钩,患者佩戴舒适;使用细小的声管,使得助听器几乎难以察觉;当然没有耳模则大大缩短了验配的时间,降低了患者的使用成本,同时许多因耳模引发的问题也随之消失。

在本次大会上,几乎每一个厂家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细管微型耳背式助听器,可谓百花争艳。不过,从听力学家的角度,我们需要知道是否这种技术能为患者带来实际好处,并为此接受,提高助听器的使用率。最近,美国好听力研究所公布了今年对此的最新研究,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将另文介绍,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研究清楚地表明由于使用细管微型耳背式助听器,助听器新用户增加了近30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助听器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从69岁降到60岁,整整降低了9岁。显然,细管微型耳背式助听器起到重要的作用。

助听器数据储存技术的临床应用和评估是论文讨论的一个重点。笔者介绍上届年会时,专门提到该项技术的推广使用,时值一年,临床听力学家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来自丹麦的尼尔森和瑞士的切尔日博士分别在他们的论文中对助听器数据储存技术应用做了详细深入的评估。在试验中,尼尔森对19名使用数据储存技术的患者进行了为期3周的测试,发现这些患者每天平均使用助听器的时间是12小时,尤其在比较患者自己对助听器使用情况的描述和数据储存技术记录的实际使用情况相关性非常高,表明这项技术在客观评估助听器临床使用时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助听器技术的突飞猛进,助听器的传统定义也在不断修正和重新书写。英文助听器的术语是“hearing aid”, 或“hearing instrument”, 德文助听器是“Hoergerate”,其含义都是听力辅助器械,均指助听的单件设备或器械。但是,在此次大会前和期间,笔者注意到另一个术语开始广泛使用:英文是“hearing system” 或德文“Hoersystemen”,可以译成“助听系统”,涵盖软、硬件等。欧洲助听器行业协会主席恩斯特先生对此明确阐述“众所周知,昔日的助听器(hearing aids)除了名字外,和今天复杂的助听系统(hearing systems)不可同日而语”。助听系统不仅在硬件上和传统的助听器有很大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在其功能和使用范围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比如有效的降噪技术、声反馈处理技术、自动程序切换、使用数据储存提取技术、创新的验配软件技术、环境适应和处理技术、传声系统等。正是这些新型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今天的助听器已经不单单是对听力损失的补偿,而是提高使用舒适度、适合各种使用环境、音质得到极大改善。助听系统更关注的是患者如何有效地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笔者相信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看到更多的这方面的介绍和阐述。

耳鸣治疗技术

关于耳鸣的产品、研究、治疗和宣传也是本次大会的一个重要主题。总部设在德国乌泊拓市的德国耳鸣协会和往年一样,设立了专门的展台,提供各种宣传资料和信息。可能目前在欧洲取得最大的治疗耳鸣的进展不仅仅是医疗技术,而是社会保险体系和政府医疗机构对耳鸣掩蔽治疗方法的认可,并纳入保险体系,即专家提供的耳鸣器和掩蔽治疗费用可以通过保险公司报销。同时,习服治疗方法也能得到报销。根据德国耳鸣协会报道,如果将耳鸣掩蔽治疗和咨询结合在一起的话,其效果是非常明显。在这次会上笔者也看到多种新型耳鸣治疗产品的展示,如各种新型耳鸣掩蔽器、台式耳鸣脱敏设备、根据自然声音录制的光盘、形式多样,颇受欢迎。

2006目睹了全球听力学事业的巨大发展,第51届欧盟助听器验配师年会只是其中的一个折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更加令人激动的明天。